此刻,今年全國兩會已經勝利閉幕!快速盤點這七八天的跑會經歷,我這個上會記者的總結是:最熱的詞“人工智能”,最火的話題DeepSeek。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就在記者會上感慨“這兩天,誰要是不說說 DeepSeek好像就不太時髦似的”。從大會新聞發言人、部長們的點贊,到代表委員們的熱議,DeepSeek這一AI大模型真成了會場上的“大忙人”。全國政協委員馮遠征在采訪中分享了他用DeepSeek將小說提煉為劇本的經歷:“生成效率高,邏輯清晰,但人情味略顯不足。”這一評價,恰如一面棱鏡,折射出AI賦能千行百業的機遇與挑戰——它既能以超乎想象的算力重塑生產邏輯,也呼喚人類在創新中注入溫度與靈魂。
在采訪中,我感受到的AI“雙刃劍”效應也尤為鮮明。不少記者用DeepSeek生成采訪模板,問題規范得如算法預測,預設的代表委員的回答也是嚴絲合縫;而當記者以接地氣的方式臨場提問時,卻碰撞出意想不到的金句火花。這恰似硬幣的兩面:AI能算出最優解,卻算不出對話中的思想;能模仿名家文風,卻模仿不了扎根生活的筆鋒。
或許真正的創新,應該誕生于技術與人文的交匯處——這里既有算力的精準,更有人心的溫度。在中國郵政的實踐中,這種“精準與溫度”的平衡就很典型。比如,接入了DeepSeek AI大模型的郵政物流網絡,每輛郵車的郵件裝載率可能會更加精準,郵路運行也會根據路況實時規劃,堵車的路段可以提前繞道而行,但偏遠山區或海島上的郵遞員出班時仍會在郵包里多放一包鹽——這是AI無法計算的溫情,卻是遠山深處鄉親與外界最樸實的連接。
就像政府工作報告里把“科技創新”和“民生保障”一起提及,技術能算出最優路徑,但“最后一公里”仍需郵遞員用腳步連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