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口郵區中心郵件處理中心的“郵件醫院”,毛自學正趴在操作臺上,對著一件面單不全的郵件“把脈問診”。指尖輕捏袋口,他像老中醫般“望”見殘留的快遞單邊角、“聞”到內里書籍特有的油墨味、“問”出稱重儀上3.2公斤的精確數據,最后通過系統篩選對應信息——不到兩分鐘就打印出正確的面單。這是他的無著郵件“復活術”,幾年間讓數萬件“迷途”郵件重新踏上旅程。
今年4月,毛自學被授予“海南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無著郵件不是‘死件’,是等著回家的‘迷路者’。”2013年,當毛自學第一次在分揀線上看到因面單脫落而無法送出的郵件時,就暗下決心:“不能放棄任何無著郵件的線索。”他將中醫“望聞問切”融入工作,總結出一套精準的處理法則:查看包裝是否有面單殘留、收件人電話片段,甚至通過膠帶紋路判斷收寄局所;香水包裹的淡香、海鮮件的咸澀、圖書的油墨味,都可能成為分類線索;稱重數據與物流系統比對,誤差不超過0.1公斤即可鎖定疑似單號;通過新一代預處理匹配系統,將碎片化信息轉化為可追溯的物流軌跡。
毛自學正在處理無著郵件(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2017年,海口郵區中心無著郵件管理系統上線,毛自學主動請纓駐守分揀線上的“修復臺”。他帶領團隊利用防水膠帶、氣泡膜等材料優化修復流程,使破損郵件修復效率提升3倍,平均每班次修復量達200余件,郵件丟失率下降65%,成效顯著。2023年全省郵政行業技能競賽現場,他憑借這套“望聞問切”四字訣,在3分鐘內成功復活5件無著郵件。他舉例說明:“比如這個包裹,表面看似沒有有效信息,但摸到填充物里藏著一張皺巴巴的購物小票,上面的訂單號就是‘復活’郵件的‘鑰匙’。”2024年,海口郵區中心正式設立“郵件醫院”,將他的修復工作法轉化為標準化流程推廣應用。
作為全省郵政業務內訓師,毛自學通過線上和線下對18個市縣開展培訓,將“望聞問切”四字訣拆解成實操案例。因工作出色,今年4月,毛自學被授予“海南省勞動模范”稱號,他所在的國際郵件車間團隊先后獲得“全國掃黃打非先進集體”“海南省最美快遞員團隊”等榮譽。
毛自學在指揮調度中心(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過程中,郵件往來數量越來越多,毛自學肩上的責任也愈發沉重。作為海口國際郵件交換站籌備組成員,他赴昆明學習后,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事。2024年6月,交換站正式運營,實現國際郵件本地通關,跨境物流效率大幅提升。他還主動承擔起協助收件人繳稅的工作,每年現場接待申報業務3000人次,通過微信收集藥品處方、價格資料等審核材料,讓群眾“少跑腿”。“寧可自己多跑路,也要讓群眾少出門。”這句樸實的承諾,映照著他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
毛自學自參加工作以來,連續11年春運堅守現場,時常加班加點處理包裹,確保快速準確分揀封發、及時交運,郵件時限準確率達98%以上,讓“年貨安全、準確、快速送達”。在重要節假日,他主動放棄休息,緊盯郵件處理發運時限。2024年,他獲評全國春運“情滿旅途”活動先進個人。面對自動化分揀設備的普及,他依然常守“人工修復臺”:“技術再先進,也代替不了人心的溫度。當看到收件人收到失而復得的郵件時,就知道我們的堅守有意義。”
毛自學在海口國際郵件交換站處理國際郵件(央廣網記者 付美斌 攝)
在海口郵區中心的分揀大廳里,毛自學工位上方的 “郵件醫院”牌子格外醒目。在這里,傳統匠心與現代技術交織,每天都有數百件“迷途”郵件通過他的“復活術”重新擁有地址。從普通分揀員到技師,他用 “望聞問切”的執著,詮釋著郵政人“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初心 —— 讓每一件郵件都找到回家的路,讓每一份期待都不被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