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吐沉穩,思維敏捷,身上散發著獨特的藝術氣質,這是于雪給人最初的印象。這位“80后”的青年郵票設計師、雕刻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曾師從丹麥雕刻家馬丁·莫克學習銅版雕刻,現任職于北京郵票廠有限公司。在從事郵票設計的10余年里,于雪設計、雕刻了多套郵票,兩度獲得郵票設計領域最高獎項,榮登第十六屆“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青年百人榜”和2024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名單。
始于熱愛終于堅持,創新思維打造藝術精品
從吉林大學藝術學院油畫綜合材料與研究專業獲得研究生學歷后,于雪先是進入中國集郵總公司設計編審部任職。2011年,她進入集團公司郵票印制局(今北京郵票廠有限公司)工作。“我希望廣泛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并用自己擅長和喜愛的創作方式,將我的認知與見聞呈現在方寸間,設計出大眾喜愛的美麗郵票。”懷揣著這樣的初心,2013年,她設計了第一套郵票《乒乓球運動》,開啟了郵票設計師的生涯。
于雪認為,郵票設計是平面設計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但不是隨意張揚個性的“私人創作”,必須服務于國家郵票發行需求。設計師需要在體現專業能力的同時,實現自身創作思維、風格個性與大眾審美喜好之間的平衡。在設計《乒乓球運動》這套郵票時,于雪準確把握通過乒乓球體育運動表現中國與瑞典兩國之間的友誼與文化的郵票主旨,通過兩枚郵票上運動員的打球動作實現彼此的互動與呼應,呈現傳遞兩國友誼的理念;背景以“PINGPANG”的字母組合形成乒乓球運動時產生的軌跡作為輔助圖形,逐漸隱藏在主體人物的背后以增強畫面的空間感;選取了代表兩國國旗顏色的紅色和藍色作為主要色調,并把共有的黃色用在了郵票面值的數字上……諸多創意巧思和新穎的設計理念,多層次、多維度地展現了郵票的主題,受到了中瑞雙方的認可。
郵票設計其實是一項復雜精深、責任重大的工作,不僅看重審美與創意,更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韌意志與鉆研精神。2020年,于雪接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郵票設計任務。面對相對陌生的科學領域,于雪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迎難而上,并到航天五院觀摩“東方紅一號”衛星實物。在設計時,于雪并沒有將衛星照片原樣照搬,而是選擇手繪的方式,在一個月里繪制了幾百個圖層,從衛星鉚釘的數量到天線的長度比例,從發射方式到運轉角度,每一處細節都嚴謹、精準地把握,使其既符合科學規律,又給人視覺上的美感。用放大鏡細細觀賞,票面上的衛星可稱得上是與實物高度相近的微縮版。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于雪以高超的設計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方寸間表達對偉大載人航天精神的敬意。郵票設計完成后,受到中國科學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先生的高度認可,郵票發行后在社會上引發熱烈反響。
不懼挑戰挺膺擔當,圓滿完成重大題材郵票設計任務
在10余年的郵票設計生涯中,于雪曾設計多套重大政治題材郵票,出色地完成多項重要設計任務。重大政治題材郵票的設計往往時間緊、責任重、要求高、審查嚴,尤其考驗設計者的政治站位、黨性修養、專業能力以及對郵票主題的認知與理解水平。在這一高難度題材領域,于雪多次交出了理想答卷。
作為一名黨員,于雪自小受到紅色家風的熏陶,心中深植濃厚的家國情懷與使命感。一直以來,她對于國家的建設發展以及政治、軍事、歷史方面的知識有著濃厚興趣,常常主動了解、學習,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形成了郵票設計的獨有優勢。2015年,她設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郵票小型張獲得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頒發的最佳郵票獎(郵票設計最高獎)。2020年,于雪又接到設計《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郵票的任務。這是當年的一個重大紀念事件,從中央有關部門到集團公司都對這一題材予以高度重視,而留給于雪的時間十分緊迫。面對高強度壓力,于雪不懼挑戰、勇擔重任,僅用一個星期就設計并修改完成該套郵票圖案。
親人先輩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讓于雪對那場偉大勝利的故事耳熟能詳。懷著堅定信仰,她在短時間內搜集和閱讀了大量與抗美援朝相關的歷史資料,觀看了《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經典電影,深讀著名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從海量素材里精準找到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采取了“具體形象藝術化、指定元素抽象化”的設計理念,以畫龍點睛之筆表達出保衛和平的深刻內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郵票圖案以保家衛國的志愿軍戰士形象為主體,結合“70”“和平鴿”和“橄欖枝”的組合設計,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和英勇作戰的場景為背景,方寸之間再現了志愿軍將士告別祖國、遠赴他鄉的動容時刻。
在2021年第41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頒獎大會上,該套郵票獲得了優秀郵票獎。主辦方邀請曾被兩次授予“一等功臣”榮譽稱號的抗美援朝英雄韓德彩將軍為于雪頒獎,這令她感慨萬分:“這個優秀郵票獎意義非凡,不僅僅是對我個人設計郵票的激勵,更是對我們郵票設計、印制行業的褒獎!”
以設計藝術興集郵,助力文化傳播事業繁榮
在于雪看來,郵票題材包羅萬象,是國家發展和時代變遷的縮影,具有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比擬的傳播力。中國郵政發行郵票是承擔社會責任、踐行“國家隊”使命擔當的體現。集郵不但會轉化為企業和市場的經濟效益,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屬性。
于雪致力于以設計為生產力,推動文化傳承、傳播與交流。她曾登上央視《中國文藝報道》等節目分享郵票故事,并多次接受新華社等主流媒體以及《中國集郵報》等專業媒體的采訪,講述設計心得、解讀郵票內涵。她還多次參加各地舉辦的郵票、郵品首發式,配合當地宣傳推廣、銷售工作,通過郵票為拉動當地文旅經濟作貢獻。2024年,為紀念秦兵馬俑考古發掘50周年,于雪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設計《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特種郵資明信片一套5枚,并在首發式上現場為觀眾講述兵馬俑的歷史文化。該套明信片成了兵馬俑主題郵局的招牌產品,廣受游客喜愛。于雪還以郵票設計者的身份走進更多圈層,實現郵票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聯動,讓集郵文化“出圈”。2022年,于雪為張藝謀設計郵冊及個性化郵票,以特殊形式記錄這位著名導演的藝術生涯,獲得其本人認可。2024年,于雪參與策劃“中郵保險杯”全國少兒郵票設計大賽,吸引青少年廣泛參與,在社會上獲得良好反響。這也讓她十分動容:“我希望鼓勵更多的青少年、年輕藝術人才關注郵票、加入郵票設計師隊伍,為中國郵票事業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近年來,中國郵票設計引入了更多來自郵政外的藝術家參與競爭比稿。于雪認為,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北京郵票廠的專職郵票設計師是中國郵票設計‘國家隊’,在對于郵票選題把握、設計規范的了解上有著獨一無二的優勢。未來,我既要保持專職郵票設計師的優勢和特色,又要不斷學習,提升專業能力和審美水平,不負‘國家隊’之名,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業余時間,于雪踴躍參加設計藝術交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拓展視野。2018年,于雪以策展人身份獨立策劃、設計的《拉開時間的帷幕》藝術家作品展在北京舉辦。2019年,于雪作為中國藝術家的代表,攜油畫作品入選由法國政府文化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等聯合舉辦的《ART CAPITAL》法國巴黎大皇宮藝術財富沙龍博覽會。2020年,她榮登第十六屆“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青年百人榜”。該獎項2011年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正式批準,是唯一評選設計人才的國家級獎項,而于雪是獲獎的百名設計者中唯一的郵票設計師。時至今日,于雪設計的郵票、郵資圖、明信片和雕刻的郵票作品涵蓋歷史、人文、科技等諸多領域,以設計語言生動詮釋了郵票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
“要成為一名將對工作的由衷熱愛轉化為創作動力和靈感源泉的郵票設計師。”于雪用一句話這樣形容自己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