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南才(左三)與報告會其他代表一起登上講臺接受現場觀眾的致意。 □趙明震 攝
“手指雖然斷了,但郵路不能斷,再苦再難我也要堅持走到底!”時隔三個月,桑南才再次走進人民大會堂,登上講臺講述自己做好祖國邊寨“托厄哈扒”(送信人)的故事。
盡管郵路艱險,但他語氣堅定,心中無悔。身后大屏幕播放著他背著郵袋跋山涉水的畫面,在抓取郵袋時,特寫鏡頭中少了一小截的右手中指,讓臺下觀眾心疼不已,又充滿敬佩之情。這個來自云南怒江的郵政人讓大家感受到他是如此樸實、如此堅韌。
盡管他的普通話帶有濃重的口音,但在他的認真講述中,大家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12月27日下午,由中央統戰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民委聯合舉辦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包括桑南才在內的8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模范個人代表聚焦學習貫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生動講述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團結奮進的感人故事。身著傈僳族盛裝的桑南才作為模范個人代表第一個登臺。
這是繼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言后,桑南才再次在人民大會堂講述自己的故事。“我叫桑南才,傈僳族,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稱桿鄉郵政所的所長,也是營業員,還是投遞員。”甫一開口,桑南才復雜的職業身份就引起了觀眾的關注。
“碰到下雨天,來時還能蹚過的小河水量突然暴漲,既無法回到家,也無法返回村里,我就在巖石下或找個山洞窩一夜,第二天水小了再趕路。”
“只要是對村民有用的,我都會積極學習、講給他們聽。”
“36年間,我騎壞了5輛摩托車,磨破了160多個郵包,穿爛了560多雙膠鞋。”
……
從桑南才的娓娓道來中,從大屏幕上展現的他的一幕幕送郵畫面中,觀眾們看到了邊寨郵遞員的艱苦付出,更感受到了郵政人“人民郵政為人民”的堅定信念——
“做一名服務祖國邊寨的‘托厄哈扒’,這正是讓我引以為傲并愿意為之奮斗一生的選擇。”
“郵路的一端是囑托、是惦念,另一端是期盼、是希望。所以,不管郵路有多艱辛,我從未想過放棄。”
“腳下這條邊寨郵路,是傳遞黨的聲音的連心路,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心路,是連接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這條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這是桑南才的心聲,亦是誓言。講述中,回顧著服務各族鄉親的一件件往事,想到自己的服務為鄉親們送去了便捷和幸福,他的臉上不時露出發自內心的燦爛笑容。而當講到“老鄉們都說我是‘黨派來的親人’”時,他的眼中又透露出掩飾不住的自豪。
知道自己語速快且普通話不標準,擔心大家聽不懂,桑南才在講述時,有意放慢了語速,但從臺下觀眾全程全神貫注的神情中,他明白,他的故事,大家聽懂了。10分鐘的講述,沒有華麗辭藻,沒有慷慨激昂,但平靜講述中蘊含的那種堅韌直擊人心,那是真實的力量、榜樣的魅力,全場熱烈的掌聲是對他最大的認可和褒揚。
作為觀眾,集團公司黨建工作部的楊帆和張馳對能夠現場聆聽這場報告會,感到非常驕傲和激動:“在桑南才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民族同胞真誠的關愛,沒有親疏遠近之分,只有一顆熱忱的赤子之心。這種關愛架起連心橋,將大家緊緊凝聚在一起,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我們要深刻領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爭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積極促進者。”
在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劉杰看來,桑南才用堅守、執著詮釋著責任與擔當,“他扎根大山,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只為服務鄉親,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報告會結束后,桑南才與其他7位代表手拉手一起上臺合影留念。在媒體的鏡頭下,他們時而點贊,時而比心,自豪和喜悅溢于言表,這是屬于他們的高光時刻,也銘記下他們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對桑南才而言,報告會更是對自己的鞭策和激勵。他感慨地說:“我就是郵政的一名基層員工,平日里做的也都是些平凡的事,做夢都想不到能站在這里講述我的故事。聽到其他代表的模范事跡,我更是深受觸動。與他們比,我還有差距,做得還不夠,回去后要更用心更努力工作,把每一封信、每一個包裹都好好地送到各族群眾手里,也把民族團結這份情傳遞得更遠、更廣,讓大家的心都緊緊地貼在一起!”